《世界建筑导报》 | 泰国建筑设计专辑(1)| 泰国建筑发展趋势:从物质性走向精神性
泰国建筑发展趋势:从物质性走向精神性
A Current Thai Trend :
from Materiality toward to Spirituality
昨日
2019年5月13日夜晚,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公布一年一度的Dorfman建筑大奖(Royal Academy Dorfman Award 2019 for Architecture),由泰国建筑师Boonserm Premthada所获得。随后知名建筑互连网dezeen头条报导──谁是Boonserm Premthada?并透过五个作品让大众视角从欧美日转移到东南亚与泰国。
事实上,这并不是泰国当代建筑第一次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若把视角回朔至2010年前后,不管是位于曼谷市中心的MahaNakhon大厦、Central Embassy商场,或是瑰丽酒店(Rosewood Hotel)、The Met公寓,皆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国际建筑大师作品;然而就在外部喧嚣的吵杂声中,泰国本土建筑也有著惊人展现并广泛获得国际建筑界的注目与关注,如2016年Patama Roonrakwit获得法国可持续建筑大奖(Global Award for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Chatpong Chuenrudeemol于2015年底与日本TOTO联合出版《The Asian Everyday: Possibilities in the Shifting World》等皆是明证。
但是,关于泰国当代建筑的发展究竟要从哪个时间点与位置开始阅读?又要从哪个分水岭切入?
按照Pirasri Povatong教授于暹罗建筑师协会期刊(The Architectural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Siamese Architects under Royal Patronage)所发表的论述,现代建筑在泰国并不是一个自然产生的现象,而是“进口的”。最早的现代化建筑运动,可以回溯到19世纪80年代,由于皇家策略许多义大利与英国建筑师纷纷来到曼谷建设,但碍于工业化与生产技术的落后,因而造就西方新古典主义与“适应热带气候”所结合成另一种新本土建筑风格。
西方与本土在建筑之间的“嫁接”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为明显。1960年代国际风格与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多数泰国建筑师至海外留学并受到法国柯布西耶、巴西或日本等建筑形式启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Chira Silpakanok所设计的斯卡拉剧院(Scala Theatre)。该剧院不仅表达混凝土在20世纪作为结构与空间的完美结合,对应热带气候的曼谷更采用悬挑屋顶和架空外廊作为遮阳策略。
但真正的泰国当代建筑,抑或说能代表泰国本土的、地域的当代建筑则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Asian Financial Crises)这条分水岭作为界线。受到金融风暴影响,泰国工业化与商业化开发瞬间崩盘,房地产、超高层办公、大型商场等开发受到直接影响,多数建筑事务所停运或大量裁员,这个现象一直到2005年前后社会经济才逐渐走出阴霾。
然而,在这个时间断点中,泰国当代建筑并非停摆,相反地房地产受经济影响未介入建筑领域,因而让本土实践有很好的发挥性。如Suriya Umpansiriratana于1999年开始替佛寺(Wat Khao Buddhakodom)修建屋顶与排水系统,后续更完成僧人宿舍(Buddhist Retreat、Walled Monk’s Cell)、佛学博物馆(Museum)、佛寺学校(Priest Educational Building)和朗经厅(Scripture Hall),其中围墙里的僧舍(Walled Monk’s Cell)更获得英国《Architectural Review》的AR 新锐建筑奖(AR Emerging Architecture Awards);另外像是Patama Roonrakwit于1996年成立Community Architect for Shelter and Environmental(CASE),事务所致力于改善贫民窟与社区住房项目,后续更完成曼谷十宅(TEN House)并获得泰国文化部所颁发的Silpathorn建筑奖(Silpathorn Award)等,皆反应泰国当代建筑在经济影响下,建筑师仍独树一帜并建立起与国际对话的实力。
今日
泰国建筑不仅获得欧美建筑学者的关注外,在中国也有实践与学术的同步跃进。前者如Spacetime Architects在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所完成大通铺(Shared House)一案,和近年由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在河南省所完成的鄢陵建业花满地温泉酒店(MIST Hot Spring Hotel),皆是从建筑到室内一体化的完整设计;后者如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举办亚洲至今最大的泰国建筑展──本土进化论:泰国当代建筑群展(Thainess: Thai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Exhibition),总面积700平方米,共12间泰国建筑事务所、18位建筑师参展。
在这一系列建筑实践与学术历程中,泰国建筑师发展出两条清晰的路线。一条是“抽象的社会实践主义”,以Theeraphon Niyom、Boonserm Premthada、Patama Roonrakwit、Suriya Umpansiriratana和Chatpong Chuenrudeemol为代表,他们完成老人医院、社区学校、社会住宅、佛教寺庙、城市空间研究,并透过竹、木、砖、混凝土等当地廉价材料展现文化与地域的深层探索。
在这个群组中,建筑师透过对乡土的转译,不管在语汇、风格或构筑上皆累积足够的自信与企图,足以抗衡西方世界所带来的现代建筑观。当中还包含鮮少以研究为導向的建筑实践,譬如Chatpong Chuenrudeemol的曼谷杂种(Bangkok Bastards)──研究记录非正规建筑类型,其多数为临时废弃物所搭建,呈现城市扩张或自主需求下的风俗特色与行为意识,典型案例包括工人临时住宅(Temporary Construction Worker House)、水边违建棚屋(Waterside Shanties)和窗帘汽车旅馆(Curtain Sex Motel)等。研究不仅反应曼谷这座城市鲜为人知的一面,还作为设计方法体现在不同于欧美日的建筑实践,并表现在南达遗址酒店(Nanda Heritage Hotel)、萨拉阿丽雅瑜伽住宅(SalaAreeya Residence)、萨姆森街酒店(Samsen Street Hotel),建筑作为保护内部空间的躯壳,一方面回避外部吵杂的街道环境,另方面提供完善社交活动作为私人与公共两者的联系。
另一条是“批判的城市实用主义”,以Nithi Sthapitanonda、Duangrit Bunnag、Amata Luphaiboon、Vasu Virajsilp、Pitupong Chaowakul为代表,他们项目多半以办公楼、社区商场、度假酒店、餐厅酒吧为主。设计上不仅满足业主需求外,还结合可被感知的“泰国性(Thai-ness)”氛围作为空间特徵,并藉由应对地理和气候特性等条件,反应在商业功能和运赢技术要求极高的建筑中,进而让实用性建筑带著独特型式语汇。
最具代表的是Pitupong Chaowakul的十卡塔(10 Cal Tower, The Labyrinth),该项目打造了一座立体化的社区配套设施,让大人和小孩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交流与玩乐的可能;此设计获选2015年英国《Architectural Review》的AR 新锐建筑奖外,作为评审的英国建筑师David Adjaye更赞扬:“这不仅是个雕塑,更是以建筑元素诠释设计概念和哲学理念。”
这个建筑以强烈的批判性指出为何当下社区配套空间总是乏人问津,其带著对未来的理解勾勒出丰富的活动弹性。著名泰国摄影师Pirak Anurakyawachon也表示:“是一座在运动的建筑。该项目不仅增进社会关系,更展示空间的多样性──不见得仅存在高效的最短路径,也可以是鼓励漫游和散步所带来的快乐。这是个可进行探索、聚会和共度时光的场所,在这里建筑具有多种的可能。”
从抽象的社会实践主义到批判的城市实用主义,反应了泰国建筑实践越来越重视“思考的过程”。这样的理解有助于哲理性的设计思考与注重实效性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并发展出具启发的意识型态。
明日
2020年泰国创意与设计中⼼(Thailand Creative and Design Center, TCDC)将主办曼谷设计周(Bangkok Design Week)外,也将扩展TCDC到其他城市,并透过一系列竞赛提升本土设计师思考建筑与环境两者的平衡性,进而发展出“设计外输”的实力。除此之外,曼谷也即将开放大规模的地铁线并结合公共建筑与城市开发,包括由著名开发商MQDC(Magnolia Qual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Limited)与英国建筑师Foster + Partners联合规划设计的The Forestias──结合森林、养老、住宅、商业和办公并串连东部经济走廊(Eastern Economic Corridor, EEC),从而发展出“地区国际化”的潜力。
不管是本土发展所形成的“纵向生长”,抑或是衔接国际所升级的“横向移植”,基本上反应内化与外移两种现象。若先从纵向生长的本土进化层面探讨,Architects 49 Limited(A49)与Plan Architect无疑是栽培当今一批中坚建筑师的先驱,曾在这两间事务所任职而后独立的包括Duangrit Bunnag Architect Limited(DBALP)、all(zone)、Stu/D/O Architects和M Space、IDIN Architects等。他们作品呈现地域风格在时间向度上的蜕变外,更以“针灸式”设计策略活化城市,并介入边缘获取从建筑师、业主到施工单位等三方平行的工作模式。
譬如A49的厂房改造项目49 HUB中,设计透过自然和人造光的结合,最小化影响旧结构在场地中的历史感,进而让新生仓库群相互融合并作为文化地标。另外在M Space的DADFA社区商场(DADFA)也秉持著低技工艺与社区公园的概念,外墙以穿孔铝板和预制砖形成遮阳屏幕,内部以树林与商店交错的方式,塑造具有自明性的社区商业。上述之外,Walllasia和IDIN Architects两事务所也在偏远区域致力于在地材料的建构探索,前者如禅修学堂(Meditation Hub)采用低技廉价工人,因而在空间中产生两种对比效果──粗犷清苦的共享场所与平滑优雅的宿舍空间,从而让冥想的过程得到平和的心灵归属。后者譬如位于清莱的翠峰咖啡茶馆(Chouifong Tea Café)采用大量本地材料并结合工人熟识技术,不僅為当地农民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不必远离家乡外,更营造出随地形起伏的构筑物,从而让人感受到茶园环境之美。
接著从横向移植的国际地域化而论,Architectkidd和Studiomake无疑是最具特色的事务所,他们分别在加拿大与美国完成建築学业后来到泰国开执业深耕十多年。工作室从设计到制作的流程中,他们结合独特的构筑、技术、材料与工艺,因而发展出可让西方阅读和理解的建筑,但精神本质却是东方的意境。在Mega景观步行桥(Megapark)和中泰合作学院(Guan Yin Pavilion)中,具节奏的立面韵律和多变化的材料组构让建筑在城市肌理中,有效模糊周围人为环境进而创造出鲜明的场所精神;在建筑细节上,透过材料加工和预制模块化生产,达到本土与西方在技术上的双重结合,从而发展出差异且多样化的建筑表情与构筑肌理。
另外,Spacetime Architects和Research Studio Panin两间事务所也在扁平社会中创造“现代乡土”并存的可能性。前者Spacetime Architects与TK Studio合作的Metro Forest项目,在原有垃圾堆填区中重塑自然森林场景,种植近六万多株树木并以当地泥块打造高达8米的夯土墙景观,塑造同质城市中的差异乡土化;后者如House LT(LT住宅)在无涵构的郊野环境中,以乡村景观和老材料建立围合的记忆场所,营造可被感知的泰国性空间。
不管在“纵向生长”或“横向移植”,泰国建筑实践展示当西方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和东南亚国家时,建筑不全然成为殖民政策的一部分。此外,在当今高度均质化发展的亚洲城市中,曼谷、清迈、大城和芭提雅等地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具有优异的成就,甚至部分建筑师远离首都,转向支持地区发展的建筑设计,从探索文化进而塑立建筑新认同。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泰国建造了真正具有本体要素且创新的建筑,这些建筑不止于遵循各种法规的要求,也引导官僚政府的决策准则,并透过空间语汇、材料构筑、建构型式来回应自然气候和人为社会等问题。无论这些建筑师的影响力如何,这些建筑都将成为泰国和海外建筑师们的未来指引。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